Top
書法字畫介紹
切換
王羲之,(303年-361年)
字逸少,原籍琅邪臨沂(今屬山東),後遷居山陰(今浙江紹興),中國東晉書法家,有書聖之稱,後官拜右軍將軍,人稱王右軍。其書法師承衛夫人、鍾繇。
王羲之在書法藝術史上取得的成就影響巨大,被後人譽為古今之冠,盡善盡美。
王羲之無真蹟傳世。著名的《蘭亭集序》等帖,皆為後人臨摹。

【生平】
王羲之七歲跟書法家衛鑠學習書法,庾翼在荊州見時人競習王羲之書體,不以為然說:「小兒輩乃賤家雞,愛野鶩,皆學(王)逸少書,須吾還,當比之。」
相傳王羲之住處附近有一小池,王羲之練完書法均在此洗筆,每日習字,久之,池水為之變黑,竟能直接蘸取充墨之用。當年王羲之在溫州擔任永嘉郡守之際,曾在今溫州墨池坊揮灑文墨,故於溫州舊鹿城區市政府前有一墨池。
王羲之在南渡後,好山水與交友,「時人目王右軍,飄如游雲,矯若驚龍」,永和九年(353年)三月三日,與孫綽、許詢、謝尚、支遁等宴集於山陰之蘭亭。《蘭亭集序》寫成後兩年,因不受朝廷重用,即「稱病去郡」。終老嵊縣金庭。許詢得知王氏隱居金庭,特從蕭山趕來與之為鄰[5]。卒葬於孝嘉鄉濟度寺。
王羲之的書法實踐,變當時流行的章草、八分為今草、行書、楷書,是書體轉換時期平地而起的高峰。其書法尺牘散見於唐臨諸法帖、十七帖、日本的喪亂、孔侍中等名品。其子王獻之亦為書法家。王羲之曾指導陳郡謝氏的謝安,謝安書法亦成一格。
1917年起決定於北京發展,以賣畫刻印為生,並結識了陳師曾(陳寅恪之兄),受陳師曾影響,創造出自成一家的畫畫風格,亦即紅花墨葉的大膽風格,以原本不協調的純紅色和深墨黑用在一起,形成畫面鮮明的對比,表現了畫面上清新、樸實的感覺,實現了「衰年變法」。並學習徐渭、石濤,在學習石濤、朱耷、徐渭的基礎上,吸收吳昌碩的技法,終於自成一家。後結識梅蘭芳、艾青、徐悲鴻等人。1922年,在陳師曾協助下,其作品起於外國展出,受到重視。後受林風眠邀請,起到北京藝術專門學校教授中國畫。也曾在張恨水的北平私立北華美術專科學校教授國畫。
1937年,日本入侵中國,齊白石因在外國享譽,受日本人拉攏,堅拒屈服,更遭扣押。後日本當局懼怕負上迫害藝術家罪名,扣押三天後釋放。
1949年,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,齊白石因是木匠出身,以及與毛澤東有同鄉之誼受到中共表揚。並被聘為中國美術學院名譽教授。1953年他被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。1954年被選為第一屆湖南省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。1955年,東德總理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,代表德國藝術科學院,授予齊白石共和國藝術科學院通訊院士的榮譽狀。1956年,世界和平理事會決定他為1955年度國際和平獎金的獲得者。1957年出任北京中國畫院名譽院長,同年9月16日在北京逝世。享年93歲。

【作品】
現存作品(含刻本、摹本)
快雪時晴帖
二謝帖
唐太宗時,王羲之的書法有3000多卷,到宋太宗時只有160餘件,今天全世界存世的王羲之摹本僅有20件。
快雪時晴帖(唐代摹本,和中秋帖及伯遠帖合稱「三希」,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)
蘭亭序(被稱為「天下第一行書」,顏真卿之祭姪文稿為「第二」,蘇軾之黃州寒食詩帖為「第三」,神龍本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)
寒切帖(又名《廿七帖》/《謝司馬帖》,唐代摹本藏於天津博物館)
黃庭經(亦名《換鵝帖》,宋拓本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)
平安帖、何如帖、奉橘帖(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)
樂毅論(梁拓本)
喪亂、二謝、得示帖(判定為唐雙勾填墨摹本,日本皇室藏)
憂懸帖
孔侍中帖和頻有哀禍帖(二帖連為一紙,藏於日本前田育德會)
遠宦帖(亦名《省別帖》,十七帖中的一封書信,藏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)
姨母帖(《唐摹萬歲通天帖》之一,藏於遼寧省博物館)
初月帖(《唐摹萬歲通天帖》之二,藏於遼寧省博物館)
行穰帖(藏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)
七月都下帖(唐摹本,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)
上虞帖(唐摹本藏於上海博物館)
游目帖(藏日本,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毀於廣島原子彈爆炸事件)
大道帖(又名《一筆書》,藏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)
其書貼
妹至帖(唐雙鉤填墨摹本,藏於日本私人處)
東方朔像讚(唐臨本,藏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)
孝女曹娥碑
興福寺斷碑
淳化閣帖(叢帖,經雙鉤描摹後,刻在石版或木版上,再拓印裝訂成帖。共10卷,第6、7、8是王羲之之作,共有160多帖。藏於上海博物館)
澄清堂帖(集帖,集王羲之的字重刻而成)
大唐三藏聖教序(由唐朝比丘懷仁,集王羲之字而成)
大報帖(研判為唐雙鉤填墨摹本,藏於日本私人處)


資料圖片來源:維基百科